朱獻瓏
2023年04月11日 來源:光明日報
學科專業是高等教育的核心支柱,是立德樹人的重要載體,在高等教育中具有戰略性、基礎性、先導性影響。2022年9月,國務院學位委員會與教育部聯合印發新版研究生教育學科專業目錄,其中在新設的交叉學科門類下設“區域國別學”一級學科,可授予經濟學、法學、文學和歷史學學位,當時引起不少的討論?,F今,這一目錄已正式啟用,區域國別學布局與發展進入快車道。
今天,我們為何需要區域國別學?
區域國別學一級學科的設立是對國家戰略和時代需求的有效回應,也是深化新時代高等教育學科專業體系改革、實現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的重要舉措。從2012年教育部批準成立首批高校區域和國別研究培育基地,到如今400余個教育部國別和區域研究備案中心相繼建成,國別和區域研究已基本實現世界各個國家和地區的全覆蓋。來自全國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專家學者凝心聚力,外國語言文學、歷史學、政治學等學科持續開展理論創新與實踐探索,其中不乏跨學科協作的成功案例。國別和區域研究在學科建設、人才培養、咨政服務、科學研究、社會服務等方面取得顯著成效,為區域國別學一級學科的設立奠定了厚實基礎。
作為一門全新的交叉學科,區域國別學關乎人文科學、社會科學、自然科學三大主干門類知識體系的融通轉化,其中涉及不同學科、不同領域理念、方法、工具的交叉、碰撞、融合和聯動。學科專業本質上是知識體系劃分組合的結果,具有普遍性規律。我國的知識創新根植于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偉大實踐,知識體系也在實踐中不斷加速分化融合迭代,并彰顯中國特色。區域國別學并非不同學科的簡單疊加或自由組合,在某種意義上是研究范式的整體性轉換,意味著組織建制、學術傳統、規則體系的革命性變化。不同學科都需要超越自身的邊界和視域,克服非此即彼的思維定式,取長補短、兼收并蓄,真正實現不同學科的“視域融合”。在這方面,區域國別學可以發揮孵化器和加速器的作用,以重大問題為引導,營造出特定的應用場景,推動跨學科、跨領域的協同攻關,形成強大的發展合力,服務新時代中國特色大國外交、推進復合型國際化人才培養,為構建中國自主知識體系作出貢獻。
從區域國別研究的發展演進來看,大航海時代之后歐洲開始興起區域國別研究,主要服務于少數國家的殖民擴張;第二次世界大戰后催生了美國主導的區域國別研究,主要服務于美西方的霸權爭奪。迥異于歐洲和美國區域國別研究的殖民主義或帝國主義色彩,新時代中國的區域國別學以習近平外交思想為根本遵循,以服務國家戰略為根本導向,以推動中外文明交流互鑒、建設新型國際關系、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為學科的時代使命。在這一宏大敘事邏輯下,中國的區域國別學知識生產天然具備了“和合”的基因。堅持走和平發展道路是新時代中國堅定不移的戰略選擇和鄭重承諾。黨的二十大報告系統闡述了中國式現代化的五大特征,其中之一是“中國式現代化是走和平發展道路的現代化”,報告同時將“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態”寫入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要求。為此,厚植共同體意識,洞悉世情與國情,兼顧中國對外部世界的認知與外部世界對中國的了解,服務國家戰略和外交大局,成為開展國別和區域研究的應有之義。
人才培養是任何學科的生存之本和發展之基,關乎國家發展與民族未來。長期以來,國別和區域研究人才培養通常以外國語言文學、政治學、歷史學等一級學科為依托,學科壁壘與專業藩籬難以打破,跨學科平臺資源驅動乏力,課程體系設置“拿來主義”現象突出,學生的知識結構與專業能力難以滿足國家發展戰略對人才的需要,“國別通”“領域通”“區域通”人才的培養與輸送渠道梗阻明顯。區域國別學一級學科的設立在很大程度上打通了國別和區域研究人才培養的“任督二脈”,為人才培養提供了制度保障,有效避免不同學科在人才培養方面“分兵作戰”的局面,有助于打破傳統院系和學科之間的壁壘、踐行人才貫通培養理念,推動不同學科和不同領域的信息資源、智力資源和社會資源的共享,實現學生的跨學科知識構建和技能培養,培養具有全球勝任力、國際理解力和文化傳播能力的復合型國別和區域研究人才。
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歸根結底是建構中國自主的知識體系。中國區域國別學建設的帷幕已經拉開,加快推進區域國別學自主知識體系的確立是學科發展的立身之本,同時也是時代賦予學界的崇高使命。擦亮區域國別學的中國底色,關鍵在于堅守學科發展的主體性和原創性,從中國共產黨的百年偉大實踐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深厚積淀中汲取知識滋養與理論資源,同時以開放包容的姿態合理借鑒人類創造的一切優秀文明成果,推進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的協同創新,構筑區域國別學的“四梁八柱”,為落實好全球發展倡議、全球安全倡議、全球文明倡議貢獻高校智慧和力量,切實回答好中國之問、世界之問、人民之問、時代之問。
(作者:朱獻瓏,系華南理工大學印度洋島國研究中心執行主任、外國語學院教授)